欢迎您光临!
登录
注册
全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江西于都:长征步道踏出“五美”乡村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1/6/23 12:17:59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岭背镇金溪村黄金潭老码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势头正旺。 王昊阳 摄

中新网赣州6月23日电 题:江西于都长征步道踏出“五美”乡村振兴路

江西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集结地,1934年10月,8.6万中国工农红军集结于都,分别从于都县城东门、南门、西门,梓山镇山峰坝、花桥,罗坳孟口、鲤鱼、中埠和靖石渔翁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在于都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红色遗迹和令人感动的红色故事。时光的年轮转过80余载,随着新时代苏区振兴新一波政策红利的到来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全面铺开,赣南老区也迎来全域发展的新机遇,在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上,于都县正在推动长征步道、红军小镇沿线村庄“五美”乡村示范点建设。

于都县依托红色底蕴,融合古色、绿色元素,抓规划、促融合,建机制、重长效,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打造89个“产业兴旺、生态秀美、文明淳朴、共建共享、和谐有序”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今天,在当年的红军渡口、长征路上,赣南苏区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祠堂变身食堂,迎接八方来客。 王昊阳 摄

黄金潭前渔村新变

雨后初晴,梅江江面上两艘游艇来往穿梭,游客们在凉爽的江风中逐浪赏景。

梅江是贡水支流,江面宽阔,渔产丰饶。江畔的于都县岭背镇金溪村黄金潭,原是一处老码头,这里生活着原本漂泊在梅江的渔户和上岸定居的村民。

渔民李河生,就出生在梅江船上,他见证了梅江的潮落潮涨与老码头的兴衰枯荣。

黄金潭老码头建于明代,因水运快捷方便,形成繁华集市。李河生说,当年码头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还听一位亲戚讲起曾目睹红军两次从码头渡河。

黄金潭老码头距离红军“长征第一渡”约十余公里,金溪村村支书钟建华告诉记者,当年红三军团曾经从这里登岸休整。

后因水运衰弱,老码头繁华不再。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只见层层叠叠的青石上,留下光滑、斑驳的岁月痕迹。

今年3月,沉寂许久的老码头迎来新生。于都县大力开展“五美”乡村建设,50多天后,经过改造的老码头变得焕然一新。漫步在江畔新建的游步道上,两旁种满三角梅和月季,与江畔的翠竹高低错落,红绿相映。

游步道旁的一幢两层高的民房,正在准备装修。“一共有七间房,预计投入30万元装修,建成后就是真正的江景房,肯定能吸引大量游客入住。”房主李名喜喜笑颜开,“我们按照星级标准打造,计划10月1日开业。”

放眼望去,远处青山如画,近旁碧波荡漾,江风扑面,送来阵阵清凉。看着小游艇在江面上来回游弋,李名喜告诉记者,他和村民们一起入股了游艇项目,周末和节假日游客爆满,前景看好。

渔民李河生已经上岸开办了“码头鱼馆”。“客人很多,每天5桌以上,周末生意更好,客人经常订不到位子。”李河生说,他的招牌菜是梅江的生态鱼,味道鲜美,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我们要让游客有吃有住,能吃得好,住得好。”金溪村村支书钟建华说,村民还发展种植产业,西瓜、香瓜、羊角蜜和各种农家当季蔬菜正陆续上市,大量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

村头榕树下停满游客的汽车,道路两旁摆放着一排排冰柜,村民笑脸迎客,售卖饮料和食品。

“五一和端午期间,游客数量超过十万人次,不少村民每天收入3000元以上。当前存在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我们正在想办法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钟建华称,下一步村里将成立合作社,并吸引外资前来投资运营,拉动乡村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雨后的梅江江水初涨,渔民老李驾船靠岸,热情招呼着新一拨客人登上小游艇,游艇启动,稳稳地驶向更宽广的水面。

富硒产业富民兴村

在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一排排蔬菜大棚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光芒,村主任刘锦华走进大棚,查看蔬菜的长势。

苦瓜、茄子、丝瓜等多种蔬菜被村民采摘后,再精挑细选一遍装上货车。

“我们种植的是有机富硒蔬菜,4000亩蔬菜基地里每天约有50吨精品蔬菜直供大湾区。”刘锦华告诉记者,潭头村的土地含硒量高,种植的富硒蔬菜和稻米深受客人欢迎。

村里成立了种养合作社,富硒大米也注册了“潭头”商标,大米年产量140吨,每斤售价20元,纯收入达140万元。刘锦华说,总收入中合作社留20%作为发展资金,30%留作集体经济收入,50%进行分红。另外村民还有土地流转收入,以及每天80到100元的务工收入。

随着红色旅游发展升温,潭头村在2019年7月成立旅游合作社。刘锦华说,“我们开办了潭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全村426户入股,总投资90万元,长远规划,严格管理,统一经营,大家约定个人不得开办餐饮店和小超市,将村里的刘氏祠堂改成富硒食堂集中招待游客。”

祠堂大门敞开,客人迈步进入,村民端上一大碗客家擂茶。擂茶中的芝麻、茶叶、花生散发浓浓香气,让游客瞬间被客家人的热情好客感动。

一道道美味端上桌来,村里养的土鸡、土鸭、村头种植的富硒蔬菜、富硒米饭,村民用最好的食物,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食堂每次可接待400人,我们用的是最新鲜的食材,炒菜用的是自己种的菜籽油,菜肴的价格要比城里便宜,售卖的饮料价格也要保持和平价超市相同。”刘锦华说。

村头“001号”民宿,红军后代孙观发正在忙着招待客人。民宿共有4间客房,旅游公司统一管理,每间每天收入120元,其中公司收取40元作为管理成本,村民收入80元。刘锦华称,孙观发等村民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增加了3万余元。

科学的管理运营,优质的对外服务,让潭头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步上新的台阶。2020年村里接待游客100万人次,食堂营业额超过200万元,加上村里三个土特产专卖店和民宿收入,村民分红近50万元。

“土地流转解放了生产力,年轻人可在外安心务工,留在村里的中老年人,可以在家门口采摘、种植蔬菜,现在家家有分红,人均收入比前几年增加了三分之一,村民们都自觉保持村里的卫生整洁。”刘锦华说,大家都懂得游客的到来与每个人的收入息息相关,村民们在村里遇到游客都是笑脸相迎,把每个客人当亲人。

“去年村里旅游公司年收入也达到140万元,村集体总收入达到百万元。”刘锦华表示,大家对当前取得的“成绩”不能自满,下一步潭头村要把整村串起来,打造“研学休闲基地”,进一步打造富硒农业品牌,还在筹备稻田养鱼项目,拓展新的经济产业,寻找更多的发展之路。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禾丰镇兰花小镇,吸引各地花友前来参观游赏。 王昊阳 摄

“兰心蕙质”各美其美

于都县禾丰镇的兰花小镇,是江西省内最大的兰花种植基地。

当地流转3000亩土地建起“博兰园”,种植以蝴蝶兰为主的兰花,吸引全国各地花友前来参观、购买,产品畅销及全国甚至海外。

“兰花种植基地成立合作社,带动园岭村300多户村民入股,另外吸纳务工人员300多人,全年发放工资近3000万元。”兰花小镇投资方赣州鑫悦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艳丽多姿的蝴蝶兰,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今年春节期间销售额猛增,月产值达到2000万元。

兰花小镇的似锦繁花,也盛开到周边村落。园岭村也在顺势打造兰花新村,种植了数十亩兰花,带动了周边群众积极参与,这一产业也为村里创造了2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

在村头名为“兰心社区”的建筑群,以土坯房改造成的11间民宿吸引众人的目光。管理人员告诉记者,民宿的房价为298元一晚,节假日经常是一房难求。

这些充满乡愁体验感的民宿群,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由当地乡贤捐资,租用农房以四星级标准装修,全部收益归村集体,以期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发展民宿。

民宿前的静心书屋,高挑的两层建筑临水而立,数人在书屋内读书品茶。时近黄昏,门外池塘蛙鸣阵阵,微风吹拂,水面小荷轻摇。穿过村道旁的竹篱小径,漫步在低垂的柳丝之下,抬头可见炊烟袅袅。

在麻芫运动新村,一场篮球赛正在火热进行,欢笑声此起彼伏。麻芫村村支书刘森茂告诉记者,该村兴建了足球场、篮球场,以及投壶、射箭、攀岩等运动场所,从快到慢,由动至静,任何人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节奏。

自从运动新村建好后,各种体育场地每天人气很旺,吸引许多爱好运动的游客前来,体育文化兴起给乡村带来了可喜变化,让乡村更具活力、更有魅力。

干净整洁的村容,日益兴旺的产业,一幅幅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跃然眼前。于都县“五美”乡村示范点建设成效渐显,“点上精美、线上优美、面上秀美”的长征步道、红军小镇等乡镇通道沿线示范带正在形成。

漫步在于都县的阡陌小巷,充满文化气息的乡村景点俯拾即是,“诗”和“远方”正成为新时代“五美”乡村的多彩元素。于都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局长谢芸华表示,下一步于都县将深化文旅融合,丰富“红色旅游+”内涵,以文化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树立“五美乡村”建设标杆,展示老区乡村风采,让长征路上的秀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完)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岭背镇金溪村黄金潭老码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势头正旺。 王昊阳 摄

中新网赣州6月23日电 题:江西于都长征步道踏出“五美”乡村振兴路

记者 王昊阳

江西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集结地,1934年10月,8.6万中国工农红军集结于都,分别从于都县城东门、南门、西门,梓山镇山峰坝、花桥,罗坳孟口、鲤鱼、中埠和靖石渔翁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在于都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红色遗迹和令人感动的红色故事。时光的年轮转过80余载,随着新时代苏区振兴新一波政策红利的到来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全面铺开,赣南老区也迎来全域发展的新机遇,在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上,于都县正在推动长征步道、红军小镇沿线村庄“五美”乡村示范点建设。

于都县依托红色底蕴,融合古色、绿色元素,抓规划、促融合,建机制、重长效,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打造89个“产业兴旺、生态秀美、文明淳朴、共建共享、和谐有序”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今天,在当年的红军渡口、长征路上,赣南苏区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祠堂变身食堂,迎接八方来客。 王昊阳 摄

黄金潭前渔村新变

雨后初晴,梅江江面上两艘游艇来往穿梭,游客们在凉爽的江风中逐浪赏景。

梅江是贡水支流,江面宽阔,渔产丰饶。江畔的于都县岭背镇金溪村黄金潭,原是一处老码头,这里生活着原本漂泊在梅江的渔户和上岸定居的村民。

渔民李河生,就出生在梅江船上,他见证了梅江的潮落潮涨与老码头的兴衰枯荣。

黄金潭老码头建于明代,因水运快捷方便,形成繁华集市。李河生说,当年码头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还听一位亲戚讲起曾目睹红军两次从码头渡河。

黄金潭老码头距离红军“长征第一渡”约十余公里,金溪村村支书钟建华告诉记者,当年红三军团曾经从这里登岸休整。

后因水运衰弱,老码头繁华不再。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只见层层叠叠的青石上,留下光滑、斑驳的岁月痕迹。

今年3月,沉寂许久的老码头迎来新生。于都县大力开展“五美”乡村建设,50多天后,经过改造的老码头变得焕然一新。漫步在江畔新建的游步道上,两旁种满三角梅和月季,与江畔的翠竹高低错落,红绿相映。

游步道旁的一幢两层高的民房,正在准备装修。“一共有七间房,预计投入30万元装修,建成后就是真正的江景房,肯定能吸引大量游客入住。”房主李名喜喜笑颜开,“我们按照星级标准打造,计划10月1日开业。”

放眼望去,远处青山如画,近旁碧波荡漾,江风扑面,送来阵阵清凉。看着小游艇在江面上来回游弋,李名喜告诉记者,他和村民们一起入股了游艇项目,周末和节假日游客爆满,前景看好。

渔民李河生已经上岸开办了“码头鱼馆”。“客人很多,每天5桌以上,周末生意更好,客人经常订不到位子。”李河生说,他的招牌菜是梅江的生态鱼,味道鲜美,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我们要让游客有吃有住,能吃得好,住得好。”金溪村村支书钟建华说,村民还发展种植产业,西瓜、香瓜、羊角蜜和各种农家当季蔬菜正陆续上市,大量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

村头榕树下停满游客的汽车,道路两旁摆放着一排排冰柜,村民笑脸迎客,售卖饮料和食品。

“五一和端午期间,游客数量超过十万人次,不少村民每天收入3000元以上。当前存在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我们正在想办法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钟建华称,下一步村里将成立合作社,并吸引外资前来投资运营,拉动乡村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雨后的梅江江水初涨,渔民老李驾船靠岸,热情招呼着新一拨客人登上小游艇,游艇启动,稳稳地驶向更宽广的水面。

富硒产业富民兴村

在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一排排蔬菜大棚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光芒,村主任刘锦华走进大棚,查看蔬菜的长势。

苦瓜、茄子、丝瓜等多种蔬菜被村民采摘后,再精挑细选一遍装上货车。

“我们种植的是有机富硒蔬菜,4000亩蔬菜基地里每天约有50吨精品蔬菜直供大湾区。”刘锦华告诉记者,潭头村的土地含硒量高,种植的富硒蔬菜和稻米深受客人欢迎。

村里成立了种养合作社,富硒大米也注册了“潭头”商标,大米年产量140吨,每斤售价20元,纯收入达140万元。刘锦华说,总收入中合作社留20%作为发展资金,30%留作集体经济收入,50%进行分红。另外村民还有土地流转收入,以及每天80到100元的务工收入。

随着红色旅游发展升温,潭头村在2019年7月成立旅游合作社。刘锦华说,“我们开办了潭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全村426户入股,总投资90万元,长远规划,严格管理,统一经营,大家约定个人不得开办餐饮店和小超市,将村里的刘氏祠堂改成富硒食堂集中招待游客。”

祠堂大门敞开,客人迈步进入,村民端上一大碗客家擂茶。擂茶中的芝麻、茶叶、花生散发浓浓香气,让游客瞬间被客家人的热情好客感动。

一道道美味端上桌来,村里养的土鸡、土鸭、村头种植的富硒蔬菜、富硒米饭,村民用最好的食物,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食堂每次可接待400人,我们用的是最新鲜的食材,炒菜用的是自己种的菜籽油,菜肴的价格要比城里便宜,售卖的饮料价格也要保持和平价超市相同。”刘锦华说。

村头“001号”民宿,红军后代孙观发正在忙着招待客人。民宿共有4间客房,旅游公司统一管理,每间每天收入120元,其中公司收取40元作为管理成本,村民收入80元。刘锦华称,孙观发等村民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增加了3万余元。

科学的管理运营,优质的对外服务,让潭头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步上新的台阶。2020年村里接待游客100万人次,食堂营业额超过200万元,加上村里三个土特产专卖店和民宿收入,村民分红近50万元。

“土地流转解放了生产力,年轻人可在外安心务工,留在村里的中老年人,可以在家门口采摘、种植蔬菜,现在家家有分红,人均收入比前几年增加了三分之一,村民们都自觉保持村里的卫生整洁。”刘锦华说,大家都懂得游客的到来与每个人的收入息息相关,村民们在村里遇到游客都是笑脸相迎,把每个客人当亲人。

“去年村里旅游公司年收入也达到140万元,村集体总收入达到百万元。”刘锦华表示,大家对当前取得的“成绩”不能自满,下一步潭头村要把整村串起来,打造“研学休闲基地”,进一步打造富硒农业品牌,还在筹备稻田养鱼项目,拓展新的经济产业,寻找更多的发展之路。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禾丰镇兰花小镇,吸引各地花友前来参观游赏。 王昊阳 摄

“兰心蕙质”各美其美

于都县禾丰镇的兰花小镇,是江西省内最大的兰花种植基地。

当地流转3000亩土地建起“博兰园”,种植以蝴蝶兰为主的兰花,吸引全国各地花友前来参观、购买,产品畅销及全国甚至海外。

“兰花种植基地成立合作社,带动园岭村300多户村民入股,另外吸纳务工人员300多人,全年发放工资近3000万元。”兰花小镇投资方赣州鑫悦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艳丽多姿的蝴蝶兰,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今年春节期间销售额猛增,月产值达到2000万元。

兰花小镇的似锦繁花,也盛开到周边村落。园岭村也在顺势打造兰花新村,种植了数十亩兰花,带动了周边群众积极参与,这一产业也为村里创造了2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

在村头名为“兰心社区”的建筑群,以土坯房改造成的11间民宿吸引众人的目光。管理人员告诉记者,民宿的房价为298元一晚,节假日经常是一房难求。

这些充满乡愁体验感的民宿群,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由当地乡贤捐资,租用农房以四星级标准装修,全部收益归村集体,以期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发展民宿。

民宿前的静心书屋,高挑的两层建筑临水而立,数人在书屋内读书品茶。时近黄昏,门外池塘蛙鸣阵阵,微风吹拂,水面小荷轻摇。穿过村道旁的竹篱小径,漫步在低垂的柳丝之下,抬头可见炊烟袅袅。

在麻芫运动新村,一场篮球赛正在火热进行,欢笑声此起彼伏。麻芫村村支书刘森茂告诉记者,该村兴建了足球场、篮球场,以及投壶、射箭、攀岩等运动场所,从快到慢,由动至静,任何人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节奏。

自从运动新村建好后,各种体育场地每天人气很旺,吸引许多爱好运动的游客前来,体育文化兴起给乡村带来了可喜变化,让乡村更具活力、更有魅力。

干净整洁的村容,日益兴旺的产业,一幅幅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跃然眼前。于都县“五美”乡村示范点建设成效渐显,“点上精美、线上优美、面上秀美”的长征步道、红军小镇等乡镇通道沿线示范带正在形成。

漫步在于都县的阡陌小巷,充满文化气息的乡村景点俯拾即是,“诗”和“远方”正成为新时代“五美”乡村的多彩元素。于都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局长谢芸华表示,下一步于都县将深化文旅融合,丰富“红色旅游+”内涵,以文化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树立“五美乡村”建设标杆,展示老区乡村风采,让长征路上的秀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完)

评论